松鼠碎碎念
松鼠碎碎念

第二章:预言者的碰壁

第二章:预言者的碰壁

李明盛花了两天时间,才终于完全接受了自己重生的事实。

这两天里,他像一个贪婪的游客,疯狂地体验着这个属于过去,但对他而言却是崭新未来的世界。他揣着兜里仅有的五十几块生活费,去学校东门外的小饭馆点了一盘鱼香肉丝盖饭,那浓郁的、没有被后来各种添加剂污染的锅气和香味,让他差点流下泪来。他去公共澡堂洗了个澡,在氤氲的水汽和此起彼伏的搓澡声中,感受着每一寸肌肤都充满活力的真实感。

他甚至还跟着室友们去了一趟网吧。

网吧不大,光线昏暗,空气中弥漫着烟味和泡面的味道。一排排大屁股显示器前,坐满了聚精会神的学生。键盘的敲击声清脆而密集,混杂着《星际争霸》里虫族刺蛇的嘶鸣和《石器时代》里“咿呀咿呀”的背景音乐。

王涛熟练地开了台机器,然后在一阵刺耳、漫长的拨号音——“嘀嘀嘀——嗡——唧——”之后,终于连上了网。

“来了来了!”他兴奋地搓着手,双击了桌面上那个小企鹅的图标。

OICQ,当时还叫这个名字。

李明盛站在他身后,看着那个熟悉的、却又显得无比简陋的界面,心中百感交集。他知道,就是这个小小的软件,在未来将长成一个市值万亿的社交帝国。而现在,它的创始人还在为服务器的费用焦头烂额。

“妈的,又是个男的!”王涛看着一个闪动的头像,骂骂咧咧地关掉了聊天窗口。在这个年代,上网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,在OICQ上加到的陌生人,十个有九个是抠脚大汉。

李明盛笑了笑。他没有上机,因为他知道,现在的互联网对他来说,太慢了。打开一个网页需要十几秒甚至几十秒,图片加载是一格一格地往下刷,更别提视频了。他脑子里的那些想法,基于5G网络、云计算和智能手机的宏伟蓝图,在这个“56K猫”主导的时代里,根本就是天方夜谭。

但正是这种代差,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兴奋。

他就像一个手握着完整攻略的玩家,回到了游戏最初的关卡。所有的隐藏宝箱、最终BOSS的弱点,他都一清二楚。

他不能再等了。他必须要做点什么。

经过两天冷静(或者说自以为冷静)的思考,李明盛为自己规划好了第一步。

他不打算去买彩票,或者倒腾股票。那种暴富方式太低级,也充满了不确定性。他记得几支大牛股,但具体哪天启动、哪天见顶,记忆早已模糊。万一记错了,他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。

他要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——做产品。

他要做的第一个产品,就是一个基于真实校园关系的社交网站。

是的,就是那个在2005年才由王兴创立的校内网,以及后来风靡全球的Facebook的雏形。

他的逻辑很清晰:

  • 需求是刚需: 大学生是最渴望社交、最愿意尝试新鲜事物的群体。BBS是匿名的,OICQ是陌生人社交,而一个基于真实姓名、真实院系的社交平台,可以极大地满足年轻人的窥私欲、炫耀欲和归属感。
  • 技术门槛相对较低: 相对于搜索引擎或者电子商务,一个社交网站在初期的技术架构并不算太复杂。只要有好的数据库设计和前端页面,就能跑起来。
  • 推广成本低: 以一所大学作为起点,可以依靠同学之间口耳相传,形成病毒式传播,实现冷启动。
  • 商业模式清晰: 未来无论是接广告、做增值服务,还是导流到其他业务,想象空间巨大。最关键的是,它能沉淀下最宝贵的用户关系数据,这是未来互联网的石油。

这个想法,就像一团火,在他的胸中熊熊燃烧。他认为这是完美的、无可挑剔的、上帝视角下的降维打击。

他花了一个通宵,在宿舍的草稿纸上,用后世产品经理最熟练的方式,画出了这个网站的线框图和功能列表。

用户注册需要填写真实姓名、院系、入学年份;个人主页可以上传照片、填写兴趣爱好;有好友系统,可以互加好友;有状态功能,可以随时分享自己的心情;还有一个留言板,好友之间可以公开互动……

他甚至连未来的迭代版本都想好了:加入群组功能、开相册”功能、上线校园活动板块……

看着草稿纸上那个已经超越了这个时代至少五年的产品构想,李明盛激动得浑身颤抖。他觉得这不是一份产品方案,而是一张通往万亿市场的藏宝图。

但是,他很快就遇到了第一个,也是最致命的问题:

他不会写代码。

上一世,他虽然是技术出身,但那是十几年后的技术栈了。对于1999年流行的ASP、CGI这些古早的技术,他一窍不通。而且,他也需要服务器,需要域名。这些,都需要钱。

他需要找到一个技术合伙”,还需要找到一笔天使投资。

找谁呢?

他首先想到了室友张伟。张伟是他们系里公认的技术大神,此刻,他应该能实现自己的想法。

但他很快否定了这个念头。张伟太独,也太专,让他凭空去实现一个自己完全不理解的东西,难度太大。

李明盛决定,先找一个更有权威、更有资源、更能理解他宏大构想的人。

他想到了一个人——他们计算机系的系主任,邓立群教授。

邓教授五十多岁,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计算机网络协议的专家,手下带着好几个国家级的科研项目,在学校里德高望重。李明盛想,邓教授是见过世面的,他一定能听懂自己的想法,甚至,他可能还会动用自己的资源和经费,来支持这个前途无量的学生项目。

一旦有了学校和教授的背书,找张伟这样的技术牛人帮忙,岂不是手到擒来?

说干就干。第二天上午,李明盛把自己那份画满了框框图的草稿纸小心翼翼地整理好,又换上了一件他自认为最精神的白衬衫,心怀着改变世界的壮志,敲响了邓立群教授办公室的门。

“请进。”里面传来一个温和而厚重的声音。

李明盛推门而入。办公室不大,两面墙都是顶到天花板的书柜,里面塞满了各种厚厚的计算机专业书籍和期刊。邓教授正戴着老花镜,在一台老旧的586电脑前审阅着什么。

“邓教授,您好。我是信工97级的学生,我叫李明盛。”李明盛恭敬地做了自我介绍,心里有些紧张。

邓教授抬起头,透过镜片打量了他一下,点了点头:“嗯,李明盛同学,有什么事吗?”

“教授,我……我有一个关于互联网未来发展的想法,想跟您探讨一下。”李明盛深吸一口气,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沉稳而自信。

“哦?”邓教授似乎来了点兴趣,摘下眼镜,指了指对面的椅子,“坐下说吧。”

这给了李明盛巨大的鼓励。他坐下来,将那几张宝贝的草稿纸在邓教授面前摊开。

“邓教授,您看。我认为,现在的互联网,无论是门户网站还是BBS,都只是在做‘信息’的搬运工。但互联网的本质,不应该是信息的连接,而应该是‘人’的连接。”他一开口,就直接抛出了后世才被广泛接受的社交网络核心理念。

邓教授扶了扶眼镜,没有说话,示意他继续。

“我想做一个网站,一个专门服务于我们大学生的网站。这个网站,要求所有用户都用真实的姓名和院系来注册。这样,我们就能在网络上,重建一个和现实世界平行的、真实的社交关系网络。”

李明盛越说越兴奋,开始滔滔不绝地介绍起自己的产品:

“您想,开学的时候,新生可以通过这个网站提前认识自己的同学和师兄师姐;不同的社团可以在上面建立自己的‘群组’,发布活动,招募成员;同学们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老乡、校友;甚至,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的课程表,相约一起去上课、去图书馆……”

“我们不再是匿名的ID,我们就是我们自己。这样一来,网站的用户粘性会非常高,因为你的所有朋友都在上面,你一天不登录,就会错过很多信息。”李-明盛激动地挥舞着手臂,开始抛出他准备好的专业词汇,“这就形成了强大的‘网络效应’!当用户规模达到一个临界点,它就会自我生长,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校园基础设施!”

“而且,所有用户自己上传的照片、发布的动态,都是宝贵的UGC内容。网站不需要编辑,内容就能自己源源不断地产生。这些数据沉淀下来,我们还可以做用户画像,未来可以进行精准的广告投放……”

他说得口干舌燥,唾沫横飞。他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构想里,仿佛已经看到了纳斯达克的敲钟仪式。

然而,他滔滔不绝地讲了十几分钟后,却发现邓教授的眉头,不知不觉间已经紧紧地锁了起来。

邓教授拿起那几张草稿纸,仔细地看了看。他的表情,从最初的一丝兴趣,变成了疑惑,然后是审慎,最后,是一种李明盛读不懂的复杂神情。

“李明盛同学,”邓教授终于开口了,他将草稿纸轻轻地放回桌上,语气很平缓,“你的想法,很有……想象力。”

他用了“想象力”这个词。李明盛心里咯噔一下。在学术领域,这个词很多时候并不是褒义。

“但是,”邓教授继续说道,“你考虑过几个很现实的问题吗?”

“首先,实名制。你凭什么保证用户填写的是真实信息?如何认证?如果有人冒用别人的身份,在网络上发表不当言论,这个责任谁来承担?这涉及到非常严肃的隐私和安全问题。”

“其次,服务器和带宽。按照你的设想,用户要上传照片,要频繁互动。你知道这意味着多大的服务器存储和带宽成本吗?学校的服务器资源,都是用于科研和教学的,不可能给你个人来做一个……这样的网站。”

“再次,也是最关键的,你做这个网站的目的是什么?”邓教授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,“听你刚才说的,似乎最终的目的是为了‘做广告’?同学,互联网技术是严谨的科学,我们做研究,是为了推动技术进步,解决实际的科研难题。你这个想法,更像是一个……商业点子,而不是一个学术项目。”

李明盛急了,他没想到邓教授会从这些角度来质疑他。这些问题,在他看来,都是未来可以解决的小问题。

“教授,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在发展中解决!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学院开始试点,服务器我们可以自己想办法……这个模式的价值是巨大的,它会改变人们的交流方式!这是一种全新的……”

“全新的BBS吗?”邓教授打断了他,“你说的功能,比如找老乡、建群组,在现有的BBS上,通过开设不同的版面,也能实现。至于上传照片和分享状态……恕我直言,同学,我觉得并没有多少人,愿意把自己的私人生活,全部暴露在一个公开的网站上。”

邓教授的每一句话,都像一盆冰水,从李明盛的头顶浇下来。

他愣住了。他发现,他无法反驳。

因为邓教授说的,全都是基于1999年这个时间点的常识和现实。

在2025年,人们习惯于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。但在1999年,个人电脑尚未普及,数码相机是奢侈品,隐私观念还非常保守,“在网上展示真实的自己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是一件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可怕的事情。

李明盛脑子里的常识,和邓教授脑子里的常识,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上。

他引以为傲的用户粘性、网络效应、UGC,在邓教授听来,就如同空中楼阁一般,虚无缥缈,不着边际。

超前一步是天才,超前两步是疯子。

李明盛悲哀地发现,他现在的状态,可能连超前两步都不止,他几乎是从终点线,跑回到了起跑线,然后对着刚要起跑的运动员们,大声地描述终点的风景是多么壮丽。

在别人眼里,他不是先知,他就是个疯子。

“李明盛同学,”邓教授的语气缓和了下来,带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关切,“你的思维很活跃,这很好。但是,做学问,要脚踏实地。你现在是大二,最重要的事情,是把专业基础打好。C语言、数据结构、计算机网络……这些才是你们未来安身立命的根本。不要总想这些好高骛远的东西。”

他指了指书柜:“把这些书吃透了,比什么都强。”

李明盛张了张嘴,还想再争辩些什么,但看着邓教授那语重心长的眼神,他知道,再说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。

在邓教授眼里,他就是一个不务正业、异想天开的学生。

“……谢谢您,教授。我……我知道了。”他艰难地从喉咙里挤出这句话,感觉脸上火辣辣的。

他站起身,默默地收起那几张在他看来价值万亿的草稿纸,此刻却觉得它们无比的烫手。

“我先不打扰您了。”

他几乎是逃一样地走出了邓教授的办公室。

走在校园的林荫道上,夏日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,斑驳陆离。但李明盛却感觉胸中憋着一团火。

冰冷?不。是愤怒。

一种先知不被理解的愤怒。

他紧紧攥着那几张被邓教授否定了的草稿纸,指甲几乎要嵌进掌心里。

“老古董!”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一句,“彻头彻尾的学院派!只看得到风险,看不到机遇!”

他承认,邓教授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,什么实名认证、服务器成本、隐私观念……但在李明盛看来,这些都只是战术层面的小麻烦,在伟大的战略构想面前,根本不值一提!只要方向是对的,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在发展中被解决。这是他上一世二十年互联网生涯里,被无数次验证过的真理。

“是他们不懂,不是我错了。”李明盛一遍遍地告诉自己,强行压下内心深处那一丝丝自我怀疑的苗头。他把这次失败,完全归咎于邓立群教授的保守和僵化。

“指望体制内的力量,果然是行不通的。”他得出了结论,“他们就像一群在铁轨上跑了几十年的人,根本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飞机这种东西。”

他没有气馁,反而被激起了更强的斗志。

此路不通,那就换一条路!

体制内不行,那就去找体制外,找那些真正懂市场、有商业嗅觉的人!

他得出了结论:“指望体制内的力量,果然是行不通的。他们就像一群在铁轨上跑了几十年的人,根本无法想象世界上还有飞机这种东西。”

他没有气馁,反而被激起了更强的斗志。此路不通,那就换一条路!体制内不行,那就去找体制外,找那些真正懂市场、有商业嗅awaiter的人!

他要去深圳参加第一届高交会,向真正的风险投资人展示自己的宏伟蓝图。

但是,新的问题又来了。去深圳需要路费、住宿费,还要制作一份看起来更专业的商业计划书。这一切,都需要钱。他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三百块,省吃俭用也所剩无几。

“必须先搞到第一桶金。”

李明盛开始在脑海中疯狂搜索1999年能快速赚钱的门路。买股票?时间太久,本金太少。倒卖国库券?时代已经过去了。

忽然,一个清晰的记忆片段在他脑海中闪现。

内存条!

他猛地想了起来,上一世他隐约记得,大概就在1999年的夏末秋初,因为台湾的一场大地震(史称“921大地震”),导致全球几大内存芯片厂停产,进而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内存条价格暴涨!

他记得当时宿舍里有个同学,刚准备攒钱配电脑,结果眼睁睁看着一根32M的内存条,价格在短短一两周内,从二三百块,一路疯涨到近千元,最后只能无奈放弃。这件事在当时的学生群体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。

这简直是天赐的良机!

信息差,就是这个时代最大的财富!

李明盛感觉自己的心脏在剧烈跳动。他不需要巨大的本金,也不需要漫长的等待周期,只要能抓住这次价格波动的机会,快进快出,就能迅速赚到他需要的第一桶金。

他的启动资金有多少?他翻遍了自己所有的口袋和抽屉,又把准备下个月交的班费挪用出来,东拼西凑,总共凑了六百二十七块钱。

这点钱,在后世可能只够吃一顿好点的饭,但在1999年,对于一个学生来说,已经是一笔巨款。

第二天是周六,李明盛天一亮就爬了起来,揣着他全部的身家,坐上了前往中关村的公交车。

1999年的中关村,还不是后世那个高楼林立的创业圣地。这里更像一个巨大而混乱的电子集市。海龙、硅谷、太平洋……几栋标志性的电子城里,密密麻麻地挤满了各种柜台。空气中飘荡着新塑料的化学气味,耳边充斥着商家“大哥,配电脑吗?”“光盘要吗?”的热情招呼声。

李明盛凭着模糊的记忆,直奔当时最大的硬件交易市场——硅谷电脑城。

他没有急着出手,而是像一个真正的买家一样,挨个柜台地询价。

“老板,现代32M的SDRAM内存条,多少钱一根?”

“280!兄弟,实价,我们这拿货量大。”一个挺着啤酒肚的柜台老板头也不抬地回答。

“金士顿的呢?”

“金士顿的好,310一根,不讲价!”

李明盛默默记下价格,又转到下一家。他逛了整整一个上午,把市场里的主流品牌和价格摸了个门清。他发现,现在内存条的价格确实还处在低位,大部分柜台的报价都在280-320元之间。

机会就在眼前!

他最终选定了一家看起来规模较大、人流量也比较多的柜台。他深吸一口气,走上前去,将自己学生的外表和内心的老练结合起来,做出了一副既想买又怕被坑的谨慎模样。

“老板,我诚心要,你们这现代32M的,一次拿两根,能给多少钱?”

老板瞥了他一眼,看他是个学生,没什么油水,便有些不耐烦地说:“最低270一根,两根540,不能再少了。”

李明盛的心在滴血。540块,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了。但他知道,现在不是犹豫的时候。

“行!就要两根!”他咬了咬牙,从口袋里掏出那攥得有些潮湿的钱,递了过去。

老板开了票,让他去旁边的柜台取货。李明盛拿着两根用防静电包装袋装着的、小小的内存条,手心都在出汗。这玩意儿,现在是他的全部希望。

揣着内存条和兜里剩下的几十块钱,李明盛没有立刻回学校。他知道,自己现在还是个投机者,而不是商人。他还需要找到销售的渠道。

他想到了一个绝佳的地方——学校的BBS。

在那个年代,高校BBS是学生们获取信息、交易二手物品最核心的平台。

当天晚上,回到宿舍,李明盛就用公共电脑登录了学校的BBS,在跳蚤市场版块,发了一个帖子。

他没有直接说卖内存条,而是巧妙地打了个信息差。

帖子标题:【紧急预警】近期准备装机的同学注意!内存价格或将暴涨!

帖子里,他故弄玄虚地写道:
“据内部消息,由于某某国际事件影响(他没敢直接说地震,怕引起恐慌或被当成造谣),国际内存芯片供应出现严重问题,未来两周内,内存条市场价格可能会翻倍上涨。本人因朋友急用钱,现含泪转让两根全新现代32M内存条,价格面议,有意者站内信联系。消息可靠,信不信由你,勿谓言之不预也!”

这种半预言、半销售的帖子,在当时信息闭塞的校园里,瞬间引起了巨大的关注。

帖子下面很快就有了回复:
“楼主真的假的?我正准备下周去配电脑呢……”
“危言耸听吧?又是哪个商家派来的托儿?”
“站内信已发,楼主什么价格?”

李明盛看着不断刷新的回复,嘴角微微上扬。他知道,鱼儿已经开始咬钩了。他没有急着回复,而是耐心地等待着。

两天后,中关村那边还没什么动静。BBS上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。李明盛的内心开始有些煎熬,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记忆是不是出了偏差。万一那场地震没有发生,或者影响没那么大,他这两根内存条可就砸手里了。

就在他快要扛不住压力,准备降价出手的时候,转机来了。

第三天上午,他再去BBS时,发现整个电脑硬件版块都炸了锅!

一个刚从中关村回来的同学发帖哀嚎:“疯了!内存条全线涨价!我昨天问的现代32M才300块,今天开口就要450了!

这个帖子,瞬间引爆了BBS。

李明盛知道,他的机会来了!

台湾地震的消息终于传导到了市场终端,恐慌性购买开始了。

他的站内信箱瞬间被塞爆了。之前那些质疑他的人,现在都用最迫切的语气询问他内存条还在不在。

李明盛强压住内心的狂喜,开始有条不紊地回复。他没有选择出价最高的人,而是选择了一个看起来最急需、也最爽快的同系师兄。

经过一番讨价还价,最终,两根内存条以每根550元的价格成交。

在宿舍楼下,当那位师兄把1100块钱现金塞到他手里时,李明盛感觉那钱是滚烫的。

成本540元,三天时间,净赚560元!

这笔钱,比他父母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还要多。这是他重生后,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桶金。它验证了一件事:他的信息优势,是真实有效的!

这次成功的投机,让李明盛的自信心极度膨胀。他觉得邓教授那种按部就班的学术思维简直可笑。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,抓住机会、快速行动,才是王道!

他立刻用这笔钱,制作了一份精美的、全彩打印的商业计划书,又给自己买了一张南下深圳的火车票。

他要去那个充满机遇的南方城市,去高交会,去寻找能听懂他天启的聪明人。

他完全没有意识到,这次看似成功的捷径,其实在他心里,埋下了一颗更加危险的、名为投机与傲慢的种子。

“挑战杯”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,校内选拔赛开始报名!

挑战杯!李明盛的眼睛亮了。这可是当时国内最顶级的大学生科创比赛,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。如果能在这个比赛里拿到好名次,别说奖金,光是这份荣誉,就足以引起外界的关注。到时候,或许不用去深圳,就会有投资人主动找上门来!

而且,参赛是可以用学校的资源和实验室的!这不就解决了邓教授提出的服务器和技术环境的问题吗?

这简直是天赐良机!

他立刻撕下了报名通知,兴冲冲地跑回宿舍,把那份社交网络的方案从书里又抽了出来,重新整理和完善。这一次,他学聪明了,他把方案里所有关于商业模式、广告投放的内容全部删掉,将整个项目包装成一个纯粹的、旨在“促进校园信息化建设,增强同学间学术交流”的学术科技作品。

他觉得这次自己抓住了重点。

他找到了自己的辅导员,表达了想要参赛的强烈意愿。辅导员看他热情很高,项目构想也(听起来)很新颖,便鼓励他组建团队报名。

李明盛的第一个目标,依然是技术大神张伟。

这次,他做足了准备。他没有一上来就谈什么改变世界的宏大理念,而是把张伟拉到机房,指着学校BBS简陋的界面,开始从用户体验的角度切入。

“张伟,你看,我们想在BBS上找个二手书的帖子,得翻十几页。想找个老乡,得去专门的版面发帖等人回。信息效率太低了!”

“如果我们能做一个系统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‘空间’,可以把自己的信息结构化地展示出来。比如我是哪个系的、我想出什么书、我的老家是哪儿的……然后后台通过数据库进行匹配和推荐,你说,效率会不会高很多?”

他巧妙地将自己的社交网络理念,翻译成了张伟能听懂的技术语言——信息结构化、数据库匹配、算法推荐。

这一次,张伟终于听懂了。他推了推眼镜,沉思了片刻,点了点头:“理论上,可以实现。就是数据库的设计会比较复杂。”

“复杂才有挑战性,这才能体现我们的技术水平,才配得上‘挑战杯’,对不对?”李明盛趁热打铁。

最终,他说服了张伟加入。他又找了另外两个对网页制作和设计感兴趣的同学,一个五人团队就这么凑起来了。

接下来的一个月,李明盛仿佛又回到了上一世带项目时的状态。他精力充沛,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。他带着团队泡在学校分配给他们的实验室里,画原型、设计数据库、写代码……

他把自己后世积累的所有产品经验都倾注了进去。他教大家什么是用户流程图,什么是最小可行性产品(MVP),什么是灰度测试。这些超前的理念和方法论,让团队成员们大开眼界,也让项目进展得飞快。

一个月后,一个雏形版的校园空间网站,在实验室的局域网里,成功地跑了起来。

界面虽然简陋,但核心功能都已实现。注册、添加好友、发布状态、留言……当李明盛看到自己重生的第一个产品真真切切地出现在屏幕上时,他激动得热泪盈眶。

他觉得,这次稳了。

校内选拔赛的答辩那天,李明盛作为项目负责人,站在讲台上,面对着台下以邓立群教授为首的几位评委老师,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自信。

他详细地介绍了项目的技术架构、创新点,并现场演示了网站的各项功能。

台下的评委老师们看得啧啧称奇,尤其是对网站流畅的交互和清晰的结构表示赞赏。

李明盛的心,已经飞到了省赛、国赛的赛场上。

然而,在最后的提问环节,邓立群教授缓缓地举起了手。

“李明盛同学,”邓教授的表情很严肃,“我记得,你一个月前来找过我,谈的也是类似的想法。我很高兴看到,你们把它做成了一个实际的作品,而且技术完成度很高。但是,我还是要问那个最根本的问题。”

他顿了顿,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,缓缓说道:

“这个系统的核心,是用户的真实身份信息。你们如何保证这些信息的安全?学生们的姓名、院系、照片,一旦被泄露,或者被不法分子利用,造成了恶劣的后果,这个责任,谁来承担?”

“我们学校的BBS,之所以一直采用匿名制,就是出于对学生隐私的保护。你们这个系统,虽然技术上很新颖,但它在理念上,是和学校管理规定中‘保护学生隐私’的原则,背道而驰的。”

邓教授的话,像一块巨石,重重地砸在了会场里。

气氛瞬间凝固了。

李明盛的笑容僵在了脸上。他万万没想到,自己处心积虑回避的商业模式问题没被提起,却被一个他认为更虚的隐私安全和管理责任问题,给一剑封喉了。

他张口结舌,不知道该如何回答。说自己有加密技术?在1999年,这太空泛。说自己有管理制度?在校方看来,这太儿戏。

他终于明白,邓教授不是保守,而是站在一个管理者和保护者的立场上,看到了他这个进攻者完全没有考虑到的、最致命的风险。

最终的评选结果,毫无悬念。

他们的项目,因为“存在巨大的、不可控的隐私安全和管理风险”,被评为不建议推广,连院级优秀奖都没拿到。

一个技术上毫无亮点,但非常安全的“图书馆管理系统优化”项目,获得了一等奖,将被推荐去参加省赛。

走出答辩教室的时候,团队成员们一个个垂头丧气。一个月的努力,付诸东流。

“我就说,搞这些花里胡哨的没用。”一个组员忍不住抱怨道,“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个图书管理系统。”

团队,当场解散。只剩下李明盛和张伟,站在空无一人的走廊里。

在被挑战杯评委会以“存在巨大隐私风险”的理由无情淘汰后,李明盛遭遇了他重生后的第二次,也是更沉重的一次打击。

如果说邓教授的否定,他还能归咎于学术的保守;那么这次倒卖内存的巨大成功和挑战杯的惨痛失败,则在他心中形成了一个荒谬却又无比坚固的逻辑闭环:

走捷径、利用信息差投机,能赚到钱,能获得成功。
而脚踏实地、按部就班地做产品、搞创新,却会因为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而失败。

这个扭曲的认知,让他更加坚信自己之前的想法是对的。错的不是他,是这个世界太愚蠢,跟不上他的脚步。

他把希望,全部寄托在了即将到来的深圳之行上。

他觉得,那里,才是他这种先知应该去的舞台。

他没有去反思自己产品理念中真正的问题,反而因为第一次投机的成功,变得更加偏执和自负。他即将迎来的,是比前两次更猛烈的、足以将他所有骄傲彻底击碎的现实之墙。

发表回复

textsms
account_circle
email

松鼠碎碎念

第二章:预言者的碰壁
李明盛花了两天时间,才终于完全接受了自己重生的事实。 这两天里,他像一个贪婪的游客,疯狂地体验着这个属于过去,但对他而言却是崭新未来的世界。他揣着兜里仅有的五十几块生活费,…
扫描二维码继续阅读
2025-09-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