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李明盛揣着那张写着服务器FTP地址和密码的、如同“魔鬼契约”般的纸条,在凌晨的寒风中赶回学校时,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。一边是即将见到曙光的兴奋,另一边则是对现实做出妥协后的沉重。
他推开机房虚掩的窗户,悄无声息地翻了进去。
正如他所料,张伟和陈静都还在。他们没有在睡觉,而是像两个严阵以待的士兵,各自坐在电脑前,屏幕上闪烁着代码的光芒。看到他回来,两人几乎同时抬起了头,眼神里充满了询问和期待。
“搞定了。”李明盛晃了晃手里的那张纸条,脸上露出了一个夹杂着疲惫和释然的笑容。
他没有隐瞒,将自己和胖子刘的“交易”,包括那个必须加上去的广告条,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两人。
张伟无所谓地耸了耸肩,对他来说,只要有服务器用,其他都是次要的:“有得用就不错了,赶紧上传吧。”
而陈静,在短暂的沉默后,却点了点头,眼神里没有丝毫的鄙夷,反而多了一丝体谅:“我理解。你不用觉得为难。现实就是这样。”她看了一眼自己的屏幕,上面已经有一个设计好的、极其小巧的广告条素材,“不过,你可没答应他,广告条要做的多大多难看吧?我已经提前做了一个备用方案,我保证,让它既存在,又不会太影响用户体验。”
李明盛看着她,心中涌起一股暖流。他知道,这个团队,已经真正地,淬炼成型了。他们不再是三个各怀心思的学生,而是一个能够共同面对理想与现实的、真正的共同体。
“好,上传!”
李明盛坐到一台空着的电脑前,打开了一个FTP上传软件。张伟和陈静则分别围在他的身后,像两个护法一样,注视着屏幕。
他小心翼翼地,将服务器地址、用户名和密码输入进去。
当屏幕上显示“连接成功”,并列出远在美国那台服务器上的文件目录时,三个人都不约而同地,屏住了呼吸。
李明盛开始了上传。
一个个文件,从本地的硬盘,通过无形的网络,飞向遥远的大洋彼岸。index.asp, style.css, search.asp……每一个文件,都凝聚着他们一个多月来的心血、争吵和梦想。上传的速度很慢,进度条像蜗牛一样,一点一点地向前挪动。
机房里寂静无声,只有几台电脑风扇发出的嗡嗡声。三个人都没有说话,只是静静地看着那不断跳动的上传字节数,仿佛在参加一个庄严的仪式。
当最后一个文件上传完毕,FTP软件提示“所有文件传输完成”时,窗外的天空,已经泛起了鱼肚白。黎明,悄无声息地,到来了。
李明盛的手心已经全是汗,他颤抖着,打开了Internet Explorer浏览器。在地址栏里,他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,敲下了那个略显拗口的域名:
www.info-corner.net
然后,他深吸一口气,在两个同伴的注视下,重重地,按下了回车键。
页面开始加载。因为服务器在美国,第一次访问的速度很慢。在那十几秒的等待时间里,李明盛感觉自己的心脏都快要从喉咙里跳出来了。
终于,页面加载完成。
一个简洁的、蓝灰风格的、无比熟悉的界面,清晰地,呈现在了屏幕上。顶部的Logo——“校园信息角”,旁边的Slogan——“让信息找到你”。下面是三个清晰的分类入口:“二手交易”、“兼职实习”、“房屋租赁”。列表里,是张伟的爬虫在昨晚抓取到的、最新的几十条BBS帖子。
一切,都和他想象中的一模一样。
“成功了!”陈静第一个低声欢呼起来,激动地抓住了李明盛的胳膊。
张伟虽然没有说话,但他那万年不变的冰山脸上,也露出了一丝难以察觉的、孩子般的笑容。他推了推眼镜,默默地打开了另一个浏览器窗口,开始测试网站的各项功能。
李明盛激动得差点叫出声来。他重生以来,所有的挫败、迷茫和挣扎,在这一刻,似乎都找到了意义。
他没有去BBS上发帖宣传,也没有告诉任何人。他知道,现在还不是时候。一个刚刚上线的网站,必然存在着各种未知的BUG和性能问题。在把它展示给世界之前,他们必须先成为自己最挑剔的用户。
他打开记事本,开始了他作为产品经理的第一项工作——上线后测试。
“BUG 1:部分帖子因为包含了特殊字符,导致详情页排版错乱。”
“BUG 2:搜索功能对大小写敏感,不够人性化。”
“优化建议 1:……”
短暂的兴奋过后,三人小组没有欢呼,也没有庆祝。他们相视一笑,然后,默契地,各自坐回自己的电脑前,开始了上线后的第一轮、紧张而有序的BUG修复和产品优化工作。
在接下来的三天里,三人小组进入了比开发阶段更加紧张的“内测”期。他们几乎吃住都在机房,对网站的每一个细节,进行着像素级的打磨。张伟优化了爬虫的稳定性,并修复了搜索功能的大小写问题。陈静则解决了排版错乱的BUG,并根据李明盛的建议,用一段精巧的ASP脚本,实现了时间的“友好化”显示。
直到第四天晚上,当李明盛的记事本上,再也挑不出任何一个会影响核心体验的毛病时,他知道,时机,终于成熟了。
是时候,让“信息角”,去接受它第一批用户的检验了。
他们没有任何推广预算,唯一的阵地,就是他们最初想要“革命”的对象——校内BBS。
李明盛深知,在BBS这种社群氛围极浓的地方,赤裸裸地发广告帖,效果只会适得其反,不仅会被当成垃圾被删掉,还会引起用户的普遍反感。
他决定策划一场“润物细无声”的病毒式营销。
他没有自己去发帖,而是把目标,锁定在了BBS上那些最活跃、最有影响力的“大V”身上。其中一个,就是人称“水王”的、物理系的一个师兄。这位“水王”以其风趣的语言和极高的发帖频率,在BBS上拥有大量的“粉丝”。
李明盛花了一个下午,仔细研究了“水王”最近的所有帖子。他发现,“水王”最近正在抱怨,说自己想淘一个二手的MD播放器,但在“跳蚤市场”翻了好几天,帖子看得眼花缭乱,也没找到合适的。
机会来了。
那个晚上,三个人没有急着行动。李明盛把张伟和陈静叫到了一起,在机房角落里那块唯一干净的白板前,开了一场堪称“信息角”历史上第一次,也是最重要的一次“市场推广策略研讨会”。
“我们没有任何推广预算,”李明盛开门见山,用白板笔写下了“零预算”三个大字,并在下面画了一条重重的横线,“唯一的阵地,就是BBS。现在的问题是,怎么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,让尽可能多的人,在最短的时间内,知道并使用我们的网站?”
张伟立刻给出了最直接的工科男思维:“简单。写个脚本,用几十个马甲ID,在每个版面都刷屏发帖,把链接贴上去。”
“绝对不行!”陈静和李明盛几乎异口同声地否决了这个提议。
“为什么?”张伟有些不解。
“因为BBS的核心不是‘信息’,而是‘社群’。”陈静耐心地解释道,这是她作为女性用户更敏感的观察,“一个社群,最讨厌的就是来自外部的、硬生生的闯入者。这种刷屏行为,在用户看来,和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小广告没有任何区别。它带来的不是好奇,而是反感。我们的网站,还没等用户点进去,就已经在情感上被拉黑了。而且,版主也不是吃干饭的,不出十分钟,我们的ID和域名,就会被全站封禁。”
李明盛赞同地点了点头,并在白板上写下了第二个关键词:“社群认同”。
“陈静说的对。我们的推广,必须看起来不像是推广。它必须像是从社群内部,自然生长出来的东西。”他看着两人,抛出了自己的核心思路,“我们不能自己去王婆卖瓜,我们得想办法,让BBS上最有威望的‘王婆’,来替我们吆喝。”
“你是说……找那些版主或者大V?”陈静立刻明白了。
“没错。”李明盛在白板上画了几个圈,代表BBS上不同的圈子,“BBS看似是一个整体,但其实是由无数个亚文化圈构成的。有‘技术圈’、‘体育圈’、‘文艺圈’……每个圈子,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。我们不需要让所有人同时知道我们,我们只需要引爆其中一个圈子,就能形成示范效应,然后通过人际关系链,自然地扩散出去。这就是病毒营销的原理。”
“那我们选择哪个圈子作为引爆点?”张伟问道。
“技术圈不行,”李明盛摇了摇头,“他们太挑剔,可能会揪着我们的技术细节不放,反而会带偏节奏。文艺圈太小众。体育圈……关联度不大。”
他的目光,最终落在了白板中央一个最大的圈上,他在里面写下了三个字:“生活区”。
“就是这里。”他用笔重重地点了点,“‘跳蚤市场’、‘兼职实习’、‘缘分天空’……这些版块的用户,覆盖面最广,需求也最刚性。他们的痛点,和我们产品的功能,契合度最高。我们就是要在这里,找到我们的第一个‘超级传播者’。”
接下来的一个小时,三人开始了一场细致入微的“用户行为分析”。他们像侦探一样,翻遍了“跳蚤市场”和“十大热门话题”最近一个月的所有帖子,试图找出那个最完美的“引爆点”。
最终,他们将目标,锁定在了物理系的“水王”身上。
选择他的理由,被李明盛列为了三条:
“第一,影响力。他的ID本身就是流量保证,他说的话,有人信。”
“第二,用户画像。他是一个典型的‘BBS重度用户’,活跃于各个版块,这意味着他的推荐,可以轻松地跨圈层传播。”
“第三,需求真实性。他最近确实在发帖抱怨找二手MD的困难。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完美的、不做作的切入点。”
目标确定,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一步:文案。
李明盛把自己关在角落里,写了整整半个小时,拟了三个不同版本的草稿。然后,他把三个版本都拿给陈静和张伟看,让他们以用户的身份来投票。
第一个版本,是技术流的,详细介绍了网站的功能和优点。被张伟PASS了,理由是“太啰嗦,没人看”。
第二个版本,是文艺流的,试图用情怀打动人。被陈静PASS了,理由是“太假,一股鸡汤味”。
第三个版本,就是后来他们最终采用的那个,充满了口语、感叹号,甚至带一点点粗口的“用户分享体”。
“就这个了!”陈静和张伟再次异口同声。
“为什么?”李明盛明知故问。
“因为它看起来……最‘真’。”陈静一语中的,“它不像广告,就像我们宿舍的哥们,在发现了什么好东西之后,冲过来向你炫耀时的语气。”
“对,”张伟也难得地补充了一句,“而且它提供了‘可验证性’。它说不好用可以回来砍他,这就给了用户一个去尝试的心理暗示。”
李明盛笑了。他知道,这次策划,已经成功了一半。团队里的每一个人,都已经开始用“产品”和“用户”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了。
最后一步,是“时机”。
“不能在白天发。”李明盛看着手表,“白天大家都在上课,BBS流量分散。我们必须选在晚上,流量最集中的时候。根据我的观察,BBS的晚高峰,是从晚上九点半到十一点半。这个时间段,大部分人都下自习回了宿舍,无所事事,正是上网最活跃的时候。”
“而且,我们必须抢在‘水王’上线的时候发。我们要确保,他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帖子。”张伟补充道,他甚至写了个小脚本,监控“水王”的ID是否处于在线状态。
晚上十点十五分,当张伟的监控脚本发出“嘀”的一声轻响时,三人同时精神一振。
“他上线了!”
“发!”
李明盛深吸一口气,按下了“发表帖子”的按钮。那一刻,他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发一个帖子,而是在BBS这片平静的湖面上,小心翼翼地,投下了一颗经过精确计算的石子。
他不知道这颗石子,会激起多大的浪花。
标题:【吐血推荐】一个找二手MD的神器,BBS重度用户必备!
帖子里,他用一种极其口语化、像是在和朋友聊天的语气写道:
“兄弟们,我最近也在淘MD,在跳蚤市场眼睛都快翻瞎了。无意中,发现了一个巨牛逼的网站,叫‘校园信息角’,网址是www.info-corner.net。这网站简直神了!它把BBS上所有交易的帖子都抓过去,分好类了!想找什么,一搜就有!我刚试了下,搜‘MD’,所有卖MD的帖子,哗啦一下全出来了!清晰明了!这效率,比在BBS上翻页强一百倍!”
“我不是托儿啊!就是觉得这东西太好用了,不分享出来简直对不起人民!发明这个网站的哥们,绝对是个天才!不信的自己去试试,不好用你回来砍我!”
这篇帖子,写得极其“有心机”。它没有像广告一样,去介绍网站有什么功能,而是从一个真实的用户痛点(找MD)切入,用一种发现新大陆的、充满惊喜的语气,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。它把自己伪装成了一篇纯粹的“用户体验分享帖”。
发完帖子,李明盛、张伟和陈静,三个人像等待开奖的彩民一样,围在一台电脑前,紧张地,不断刷新着那个帖子。
一开始,帖子很快就沉了下去。
五分钟,十分钟……页面上,没有任何新的回复。
机房里的空气,安静得可怕。
“是不是……写得太像广告了?”陈静有些担心地问。
“再等等。”李明盛的额头也渗出了汗。这是他重生以来,策划的第一次营销活动。如果失败,对团队的士气,将是巨大的打击。
就在他们快要绝望的时候,页面刷新后,帖子下面,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回复!
回复者,正是他们期待已久的ID——“水王”!
“水王”的回复很简单,只有两个字:“mark”。(意为“标记一下,回头再看”)
但这已经足够了!
又过了五分钟,“水王”的第二条回复出现了。
这一次,是一长段文字:“我操!!!!楼主你不是托儿!你是我亲哥!!!这网站牛逼!!!老子终于找到组织了!!!以后谁他妈还在BBS跳蚤市场里翻页,谁就是傻逼!!!”
“水王”的这条回复,言语虽然粗俗,但那连续的、充满了巨大情感冲击力的十二个感叹号,像一颗深水炸弹,瞬间引爆了整个版面!
“水王”是谁?那可是BBS的风向标!能让他如此失态爆粗口推荐的东西,那绝对不是凡品!
在“水王”回复后的短短十分钟内,帖子下面,涌入了上百条回复!
“我靠,水王都认证了?赶紧去看看!”
“www.info-corner.net,已收藏!”
“试了一下,真的牛逼!界面太清爽了!比BBS舒服一万倍!”
“求问网站作者是谁?我要给他献上我的膝盖!”
李明盛三人看着那飞速滚动的回复,激动得互相拥抱着,又叫又跳,完全忘记了这是在需要保持安静的机房里。
他们成功了!
“水王”的“金口玉言”,像病毒一样,迅速在BBS的各个版面传播开来。
“校园信息角”的流量,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,向上攀升。
张伟临时写了一个简单的网站访问统计脚本。他们看到,在线用户数,从一开始的“1”(就是李明盛自己),在短短一个小时内,就突破了“100”。两个小时后,突破了“500”。
网站的服务器,开始感受到了压力。那台远在美国的、被胖子刘“友情提供”的虚拟主机,配置极其低下,此刻,在不断涌入的访问请求下,开始变得“气喘吁吁”。页面的加载速度,肉眼可见地变慢了。
“不行,访问量太集中了!数据库快撑不住了!”张伟的脸色变得凝重起来。
张伟的脸色,在短短几分钟内,变得和服务器的机箱一样惨白。他的手指在键盘上翻飞,调出了服务器的性能监控界面。几条代表着CPU占用率、内存使用和数据库连接数的曲线,正以肉眼可见的、近乎垂直的角度,疯狂地向上攀升,狠狠地撞向代表着性能极限的红色天花板。
“CPU占用率98%,数据库连接池已经满了!随时可能雪崩!”张伟的声音里,第一次带上了一丝颤抖。对于一个视代码如生命的程序员来说,没有什么比眼睁睁看着自己构建的系统走向崩溃,更让人恐惧了。
机房里的气氛,瞬间从狂欢的顶点,跌入了冰点。
李明盛的心脏也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。上一世,他经历过无数次服务器宕机的事故,但每一次,身后都有一个庞大的运维团队和技术专家组。而现在,他身后,只有两个和他一样,毫无实战经验的学生。
“冷静!”李明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,他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,他不能乱,“张伟,告诉我,瓶颈到底在哪?”
“实时抓取!”张伟头也不抬地吼道,他的眼睛死死地盯着不断滚动的错误日志,“每一次页面请求,都会触发一次对BBS服务器的HTTP请求,然后进行HTML解析,再入库查询!这个IO开销太大了!我们的服务器,和学校的BBS服务器,正在进行一场相互毁灭式的‘死亡拥抱’!”
他的比喻,让李明盛瞬间理解了问题的严重性。他们就像一个寄生虫,正在疯狂地吸取宿主的血液,最终的结果,就是同归于尽。
“改成缓存!马上改成缓存机制!”李明盛当机立断。
“来不及了!”张伟几乎是在咆哮,“这等于重构整个数据层!从设计到开发再到测试,没有两个小时,根本不可能……”
就在这时,陈静那句如同天籁般的“我有个办法,也许能顶一下!”响了起来。
她快速地,在网站首页的HTML代码里,加入了一段小小的注释。
“好了!”
李明盛和张伟凑过去一看,只见网站首页的底部,多出了一行极不显眼的、灰色的小字:
“为减轻服务器压力,本站数据每10分钟更新一次,最后更新时间:XX:XX。”
“你这是……”李明盛没明白。
“心理学!”陈静解释道,“用户看到页面加载慢,会下意识地、疯狂地按F5刷新。这会加剧服务器的雪崩。我们现在明确地告诉他们,数据不是实时更新的,你刷再多次也没用。这样,至少可以打消掉一部分用户的无效刷新行为,为我们争取一点时间!”
李明盛和张伟都愣住了。他们两个工科直男,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从技术层面去优化。而陈静,却从“用户心理”这个意想不到的角度,找到了一个“四两拨千斤”的解决方案。
“快!改!”李明盛立刻做出了决断。
陈静的手指,在键盘上灵活地跳动着。仅仅三十秒,她就完成了代码的修改和上传。那个灰色的小字,出现在了网站的底部。
这是一个充满了智慧和想象力的“缓兵之计”。它就像在洪水大堤的一个缺口上,临时覆盖上了一块巨大的帆布。它无法解决根本问题,但它能阻止缺口的进一步扩大,为真正的修复,争取到最宝贵的时间。
事实证明,这个“补丁”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。服务器性能监控界面上,那几条疯狂上扬的曲线,明显地,缓和了下来。
“有效!它至少为我们争取了……一个半小时!”张伟看着数据,长长地松了一口气。
“一个半小时,够吗?”李明盛紧张地问。
“够了!”张伟的眼神,在这一刻,重新燃起了斗志。他猛地一拍桌子,站起身,像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将军,“陈静,你负责把所有前端数据调用的接口,从数据库直连,改成读取本地文件!我来负责写后端的缓存生成脚本!李明盛,你负责测试!我们现在开始,分秒必争!”
在接下来的一个半小时里,机房的这个小角落,上演了一场堪比好莱坞大片的、惊心动魄的“在线热修复”。
张伟进入了一种近乎“人机合一”的状态。他的世界里,只剩下了代码。他抛弃了所有优雅的设计和完美的规范,用最直接、最高效、甚至有些“丑陋”的方式,去实现那个静态化脚本。他的额头上渗出了细密的汗珠,但他毫不在意。
陈静也展现出了惊人的冷静和效率。她一边快速地修改着前端代码,一边还要时刻关注着张伟的进度,以确保两人的接口能够完美匹配。
而李明盛,则扮演了一个完美的“支援者”和“测试者”的角色。他不仅要第一时间测试张伟和陈静提交的每一个小模块,确保其功能正确,还要像一个真正的项目经理一样,不断地,为两人同步信息,提醒他们注意潜在的风险点。他甚至还跑出机房,买回了三瓶冰镇的可乐和几块巧克力,强行塞给两人,以补充他们飞速消耗的体力和脑力。
这是一个充满了默契和信任的、高效运转的战争机器。
凌晨三点,当张伟敲下最后一个回车,将新的代码上传到服务器,并重启了网站服务后,三个人都屏住了呼吸,死死地盯着监控界面。
那几条一直盘踞在红色警戒线附近的性能曲线,在页面刷新后,如同坐上了跳楼机一样,瞬间,垂直地,跌落到了代表着“安全”的绿色区域。
网站的访问速度,恢复了闪电般的流畅。
“成功了……”张伟说完这三个字,整个人,就像被抽空了所有力气一样,瘫倒在了椅子上。
陈静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,她这才发现,自己的后背,早已被冷汗浸透。
李明盛没有说话,他只是走过去,重重地,拍了拍两个同伴的肩膀。
他们知道,他们扛住了第一波流量洪峰的冲击。他们不仅修复了一个技术危机,更完成了一次团队协作的史诗级考验。他们的“孩子”,在这个充满了惊险和意外的夜晚,顽强地,活了下来。
天亮的时候,“校园信息角”的同时在线人数,已经稳定在了800人以上。而那个推荐帖,已经被BBS的版主,设置成了“全站固顶”,标题也改成了更加醒目的——【镇站之宝】。
“校园信息角”,在上线的第一天,就一炮而红。
就在团队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,一个意想不到的“访客”,找上了他们。
第二天下午,李明盛在宿舍接到了一个电话,是系主任邓立群教授的秘书打来的。
“李明盛同学吗?邓主任请你现在到他办公室来一下。”
李明盛的心,咯噔一下。
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,再次敲开了那间熟悉的、摆满了专业书籍的办公室的门。
邓教授正坐在他的电脑前,屏幕上显示的,正是“校园信息角”的首页。
“坐吧。”邓教授的表情,看不出喜怒。
“邓教授,您找我……”
邓教授没有立刻回答他,而是转动显示器,指着屏幕,问道:“这个网站,是你做的?”
“……是我们团队一起做的。”李明盛硬着头皮回答。他已经做好了被痛批一顿的准备,毕竟,这个网站,某种意义上,就是对他当初那个被邓教授否决了的“社交网络”方案的“降级实现版”。
然而,邓教授接下来的话,却完全出乎他的意料。
“我昨天晚上,就看到BBS上那个帖子了。”邓教授缓缓地说道,“我上去看了一下。从昨晚到现在,我大概用了十几个小时。我用它,找到了两本我早就想买的旧书,还帮我爱人,找到了一个周末的兼职家教信息。”
他抬起头,看着目瞪口呆的李明盛,眼神里,第一次,流露出了一种复杂而真诚的欣赏。
“李明盛同学,你还记得,你第一次来找我的时候,我跟你说了什么吗?”
“您说,要脚踏实地。”
“对,脚踏实地。”邓教授点了点头,“你当时那个‘社交网络’的想法,太大了,太空了,那是飘在天上的。而现在这个‘信息角’,它不大,也不酷,甚至还有点简陋。但是,”他加重了语气,“它有用。它实实在在地,解决了一个问题。”
“……你把脚,踩在了地上。而且,踩得很稳。”
得到邓教授如此高的评价,比获得一千万投资,都更让李明盛感到激动和自豪。这是一种来自学者的、对他产品价值观的最高认可。
“但是,”邓教授的话锋又是一转,他摘下眼镜,用绒布仔细地擦拭着,这个动作让他看起来,更像一个忧心忡忡的长辈,而不是一个严厉的教授,“我也看到了网站底部的那个广告。”
李明盛的心,又悬了起来。
“我查了一下那个链接,是一个卖盗版软件的网站。”邓教授的眉头,微微皱起,“李明盛,作为一个计算机专业的学生,你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,‘知识产权’这四个字,对我们这个行业意味着什么。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的操作系统、数据库、开发工具,都是无数前辈智慧的结晶。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,是我们这个行业最基本的道德。”
“我理解,你们学生做东西,没钱,没资源,可能会需要一些……支持。但是,把一个公益性质的、服务全校师生的网站,和一个明显侵犯知识产权、甚至可能涉嫌违法的商业行为,捆绑在一起。你觉得,合适吗?”
邓教授没有用严厉的语气去批评,但他的每一个字,都像一把小锤,轻轻地,却又无比沉重地,敲打在李明盛的良心上。
李明盛感觉自己的脸颊在发烫。他想起了胖子刘那张充满了市侩气息的脸,想起了他说的那些“跪着要饭就别嫌饭馊”的话。在那个瞬间,他接受了那种逻辑。但此刻,在邓教授这间充满了书香和理想主义气息的办公室里,那种逻辑,显得如此的肮脏和不堪一击。
“教授,我……我们确实没有办法……”他试图辩解。
“办法,总是有的。”邓教授打断了他,重新戴上眼镜,目光变得锐利起来,“商业模式,不应该是在走投无路时,被迫接受的毒药。它应该是从你产品设计的第一天起,就根植于你基因里的东西。一个好的商业模式,应该和你产品的核心价值,是相辅相成的,而不是相互冲突的。”
他站起身,走到书架前,抽出了一本泛黄的《黑客与画家》。
“我最近也在看一些新东西。”他把书递给李明盛,“这里面提到一个观点,我很认同。互联网的精神,是免费和共享,但这不代表,它不能创造财富。关键在于,你创造财富的方式,是不是也同时,为你的用户,创造了价值?”
他看着李明盛,抛出了一个足以影响他一生的深刻问题:“你想过没有,除了挂这种伤害用户体验、也玷污你们理想的广告之外,信息角还有没有可能,找到一种更干净、更健康的填饱肚子的方式?”
“比如,当一个学生,通过你们的网站,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家教的兼职。你们能不能,为他提供一份标准的电子合同范本,来保障他的权益?并从中,收取一块钱的服务费?”
“再比如,当一个毕业生,要在你们网站上发布房屋租赁信息时,你们能不能,联合学校保卫处,推出一个房源真实性认证的服务,来杜绝一些黑中介?并从中收取五块钱的认证费?”
邓教授的每一个“比如”,都像一扇扇窗户,在李明盛那被“流量变现”这种单一思维禁锢住的脑海里,打开了全新的风景。他让李明盛看到,商业,不一定非得是灰色的、肮脏的。它也可以是白色的、阳光的,它可以是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后,一种自然而然的、水到渠成的回报。
“作为一个技术人,你要有创造的能力。但作为一个未来的领导者,你更要有选择的智慧和坚守的底线。”邓教授把书,轻轻地放在了李明盛的手中,“这个网站,是你的作品,也是你的孩子。你是想让它成为一个虽然能赚钱、但却被人鄙视的小混混,还是想让它成为一个堂堂正正的、受人尊敬的好青年?路,在你自己的脚下。”
这次谈话,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。它早已超出了一个师生间关于项目的讨论,更像是一场关于技术伦”和商业向善的灵魂拷问。
当李明盛走出办公室时,他手中的那本《黑客与画家》,感觉无比沉重。
他知道,邓教授,这位他曾经以为保守、落后的老教授,用他那一代知识分子最宝贵的智慧和风骨,为他和他的“信息角”,指明了一条更艰难,但却通往光明的道路。
他必须,尽快地,找到一种能替代掉那个灰色广告的、更健康的“填埋肚子”的方式。
商业化的压力,比他预想中,来得更早,也更迫切。而这一次,他要寻找的,不再是简单的生存之道,而是通往基业长青的阳关大道。
发表回复